在农村有俗语,“初夏吃黄鳝,胜过吃人参”,“夏令之补、黄鳝为首”意思是初夏是吃黄鳝的最佳时节,这时的黄鳝肉质鲜美,营养价值高,甚至胜过人参。
现在正是夏季,也是吃黄鳝的时节,黄鳝作为滋补的好食材,在市场上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青睐。但也不是所有的黄鳝都会受欢迎,比如“望月鳝”很多老人就不会买,甚至在民间还流传“穷死不吃望月鳝”的说法。
望月鳝是啥?为啥民间对它嗤之以鼻?
简单来说,望月鳝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黄鳝,传说这种黄鳝要比普通黄鳝粗壮很多,喜吃腐烂的尸体,月圆之夜游出洞穴,昂首望月,故得名为望月鳝。
当然,这只是传说 ,事实上望月鳝就是大个头,年龄较长的黄鳝。黄鳝是一种很隐蔽的动物,白天通常躲避在洞穴里,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。月圆之夜,水面可见度高,黄鳝通常喜欢探头出水面换气,这样人们更容易发现它,久而人们称之为望月鳝。
既然望月鳝也是普通的黄鳝,为何民间流传“穷死不吃望月鳝”的说法?有何依据?
古人留下这么句俗语,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考虑。
一、古人有好生之德。认为年龄大的动物有灵性,长寿命的动物,甚至有可能开了灵智。一般对于年龄大的动物都认为不合适吃。比如大乌龟、大鲤鱼等,都是找到后放生。
当然,现代人可能不理解古人的这种行为,甚至认为,越老的动物越有营养,越滋补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二、望月鳝有一定的毒性,这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其实不但是望月鳝,而是所有的黄鳝都有一定毒性。当然这个毒性只是在血液里和内脏里,吃黄鳝时,只要把血液放出,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。
而望月鳝个头大,年龄长,又长期吃腐食,血液的毒性更大。古人留下这么句俗语也是提醒和警戒人们,为了安全起见,望月鳝就最好不要吃了,这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。
三、民间关于望月鳝有毒说法,明朝的文学家冯梦龙编写的《明察》确实有记载。讲述了一个年轻人,因为吃了望月鳝,不久后就被毒死了。民间就信以为真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冯梦龙所编著的《明察》中对望月鳝的记载,摘自一本《神政记》的书籍,而《神政记》本就是一本神话故事,由此可见其可信度不高。
四、民间还有说法,望月鳝不能吃是因为其可能含有尸毒。这个在古代可能有一定的依据,古代卫生医疗条件差,动物或者人受环境或瘟疫影响死亡率高,而黄鳝又是爱吃这些腐烂尸体,这就不得不让人们注意预防黄鳝可能带来的尸毒,为此留下“穷死不吃望月鳝”的俗语来警示后人。
其实古人还是很智慧的,再穷不吃望月鳝”也是提醒我们,那些长得太大的黄鳝,还是不建议不宜食用了,可能有风险,也是告诫后后应该有好生之德,也是中华文明的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