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因果”指的是“因缘”和“果报”。“因缘”生万法,这是佛学的“缘起论”。而因为“因缘”必有“果报”则是佛学的“因果律”。
“因”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、内在的条件,是生果的直接力或本源;“缘”是外在的条件,能助因生果,是生果的间接力或助力。在内在本源和外在助力的共同作用下,产生了当前的“果”。“因果律”是缘起性空的延伸或作用结果。
比如:种子是本源,阳光雨露土壤是助力,开花结果就是在主因和助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“果报”。种子、阳光、雨露、土壤都是开花结果的条件,但有主次之分。种子是主因,其他是次因即助力。
因为种子成长、开花、结果靠阳光、雨露、土壤,但是要得到桃子或者苹果,只有种子才能决定。
同理:
你的学习意愿和行为是“主因”,这篇文章和网络平台是“外缘”,学习并自省后心智或认知的改变就是“果”,这就是一切智慧关键在于内修但可以外求帮助的道理,也是学习的意义所在。但关键还在于自己,其他“外缘”仅仅是助力而已。
年轻时,从第一次被《黄帝内经》中的哲理吸引,到现今立志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解读与传承。深知其中的“因果”关系,与中国传统哲学的“因缘”造就了现在的认知和行为。
因为吸引就去钻研,因为钻研又有了新的天地。在学与思、思与行的反复作用下,认知在逐步提高,同时也在不断影响自己的行为。
只要走在路上,就会发现无限的“风景”,关键是你要走在路上,只有实践才可能创造一切可能!
“缘起论”告诉我们,事物的存在基于条件,反过来就是“任何条件必然产生存在”。这个“条件”就是“因”,“存在”就是“果”。
在现实中,因为“果报”的差异性,使人常常怀疑“因果律”的绝对性。比如存在:为什么好人苦难多、命不长?坏人却富贵而长寿?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,造成了这种错觉。
一是“果报”作用的规律导致的。“有因必有果”,但并不是一定马上就促成“果”。
比如:一粒西瓜种子和一粒苹果种子,都属于“主因”,但它们生“果”的力量不同。西瓜1年之内必然结果,苹果埋在土里即使风调雨顺,也要三五年才能结果吧!
另外,开花结果还与阳光、雨露、土壤肥瘦等助力相关,助力不一样,生“果”的时间也不一样。因此,在“主因”和“外缘”的力量强弱不一的情况下,“果报”并不是“现世报”的。
二是“善恶”、“苦难”、“幸福”、‘“富贵”等都是没有固定标准的“相”,都是“你认为”而已。世界万物的因果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说不定你认为的“善”其实是“恶”。
三是“果报”并不是由独立的一个“因”导致的,通常都是若干个“因”导致的“果”。
比如:“好人苦难多”这个“果”并不是一件事或全部是他做的“善事”导致的这个结果,还有其他导致他“苦难多”的“因”共同导致这个结果。“好人”的确种下了“善因”,但他还种下了“恶因”,“善缘”未成熟,而“恶缘”先成熟,所以“恶果”先至。
至于“善果”要待“善缘”成熟才能报应。在“善果”到来之前,“好人”已经去世了该怎么办?“因果报应不爽”啊,那就来世再报了。
这里就引出了“三世因果”的话题,从“缘起”世界观的角度来说,缘生缘灭无穷尽也!
其实关于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只是佛教为了“引人向善”而提出来的一种说法,是对佛学原理的应用。“善恶”本身的标准就是“相”,就是人的有限认知,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本来就不是真相。
佛学以“缘起”为根、以“无相”为体、以“无住”为本,强调关注当下自然而然的行为,而不是“有意为之”,不去关注“事后”的“得失”,而是专注于当下手中的事。
有“因”必有“果”,有行为必然有和行为相应的结果,至于行为是“善”是“恶”,结果是“好”是“坏”并不是佛学关注的重点。因为“善恶”、“好坏”并无确定的、唯一的标准,都是人的有限认知,仅仅是“相”而已。
比如:医生不告诉病人患有绝症的病情,是“恶”还是“善”;把自己的作业给同学抄,帮助他完成暑假作业,是“善”还是“恶”;给野生动物投喂食物,使其丧失捕猎的技能,是“善”还是“恶”...
其次,“求果”这个起心动念也不是佛学倡导的,而事实上拜佛的人都在“求果”。却忽略了“果”是不可求的,“因”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。因为这是“缘起论”所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因果不会消灭,只要做了“因”,必然有“果”,除非你未做。一旦做了,那个“种子”就埋下了,在“阳光雨露”的浇灌下,“缘熟”就兑现。
铸成的错虽然不可挽回,但可以通过种下其他的“因”收获其他的“果”来弥补。
就好比:高考的时候,第一天语文考差了,在第二天的数学考试中努力弥补回来,总分还是能上分数线的。但是,弥补也是有限度的。语文考了零分,数学再怎么考也弥补不回来了。
就好像你犯了一个大错,使得对方失去了生命,你再去用金钱来弥补,那怎么能弥补得回来?
既然“因果不会消失”,世界必然形成无限循环。现在的各种“条件”不可能凭空消失,必然转化成“果”,“果”又成为另一个“果”的存在条件,万物都存在两种角色,既是“因”又是“果”,如此无限循环下去,生生不息。
佛学承认由因生果,但反对因变成果,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比如:击鼓传花就是“因”变成“果”(以物换物),以火传灯就是“因”生成“果”(火引燃的灯,并不是原来的那个“火”)。
因为前者违背了“无常变化”的规律,从这个观点出发,你是怎么看待“转世”的呢?
“善恶”是人为的概念,“人”“为”即“伪”。常常认为自己的做法是“善”,其实并不是,以并不是的“善”而求“善果”从起点就错了。“善”行至少应该是内心主动的行为,被动的行为都不是“善”。
比如:你抹不开情面帮同事完成了他的工作;因为怕亲戚朋友的闲话,勉为其难的借钱给他等等。
其实这都是被动的,都不是你真心的想帮助别人,这不是“善”。至于“善恶”的更多问题,在儒学的相关问题中去讨论吧,毕竟那是儒学的根本问题之一。
佛学是以“缘起”为基础,“因果”达成了最后的闭环,让整个佛学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。整体展现出佛学客观、唯物的一面,并不是常常认为的那样,学佛只求心安。
佛学的这一面是:万物都是不能独立存才的,因果是相互决定的,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。这给予我们启示:
积极的人生是在“因”上下功夫,而不是时时把“果”放心中。因为,只有“因”才是你可以把握的,在于当下的意愿和行为,“果”你再怎么想也仅仅是空想而已。“果”不是“求”的,而是“作”的!
既然在“因”上下功夫才是明智的,那么企业也好、个人也好,立身之本是什么?“存在的价值”!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,做出应有的贡献,才能收获“硕果”。
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,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业绩和人格上,这些就是实现价值的“因”。企业是人的集合,最终社会的进步靠的就是人的品格和能力,即“内圣外王”,关于这一点佛儒道都不否定吧?
当然,“内省本性”、“发明本心”的修佛方法或禅宗、“心学”等思想是佛学的另一面,存在即有价值。不管唯物也好,唯心也好,都是“相”,本身就没有对错、高下之分。
因为更注重佛学中“认知世界、改造世界”的哲学思想,所以对“以心为本”关注得少一点而已,但并不是予以否定,也没有能力、资格去否定。任何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,佛学也不例外,这正是万物的魅力所在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