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一气化三清什么意思(一气化三清——神奇的道家分身术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7 09:51:55    

一气化三清是一个道家术语,描述道的延续、演化和形成,表达道无所不在、包容万物的思想。

一气化三清源于老子《道德经》的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和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”。道为无生无灭的东西,一为体现道的太极,负阴而抱阳的整体一分为二,即阴与阳;二生三,三是天、地、人,天代表阳,地代表阴,人代表阴阳结合的新生者,从根源讲,皆是出自负阴抱阳的一。一气(同炁),为太极之气,太极之气是混元气、玉清气、上清气、太清气、五雷气,五气同一;三清,为太极之炁所化的最原始的三种形态,即阴、阳、阴阳结合体,然后生出万物。道教以此理论具体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。

道家之学,出于老子。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春秋末期人,生于周文王元年(公元前571年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。道教是东汉张道陵以老子《道德经》创立的、以中国人的内心逻辑土生土长了一千八百余年的宗教。道教声称始源于黄帝,尊黄帝为始祖;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;以创立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,是谓道教三祖(道教三祖也特指张道陵,就是道教第三祖的意思)。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,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,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,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”道是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本原,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,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,阴阳相和,生天下万物。神仙由道化生而来,以道为信仰,修道成为长生不死、功能强大的神仙成了道教信仰的核心。

在道教体系中,三清总称为“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”,既指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清胜境,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 、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尊。一气化三清,一气是无名大道化生的混沌元气,即先天之炁(同气);三清是三清天尊。《云笈七签》:“原夫道家由肇,起自无先,垂迹应感,生乎妙一,从乎妙一,分为三元,又从三元变生三气,……三元者,第一混洞太无元,第二赤混太无元,第三冥寂玄通元。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,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,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”,一气化三清是修道成仙、修道成真的法门,三清均为混沌元气、先天之炁所化。元始天尊禀自然之炁,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先;灵宝天尊象征着混沌始清、阴阳初分的混元时期;太初时期,天地始有万物,老君乘虚空之炁而下,化身老子,设教布道,历劫度人。一化为三,三合为一,“用则分三,本则常一”。

三清尊神的建立,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。张天师创立道教,视《道德经》为道教最高典籍,尊老子为最高神灵,老子就是太上老君,又称太上道君。《魏书.释老志》说:“道家之原,出于老子。其自言也,先天地生,以资万类。上处玉京,为神王之宗;下在紫微,为飞仙之主”,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。于吉所编《太平经》和张陵造作的道书,北魏寇谦之所撰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》、《录图真经》及他的天师称号,皆托名为老君所授,这是太平道、五斗米道、全真道等早期道教的道统渊源。东晋中后期上清、灵宝等道派出现,道教最高尊神发生变化,不再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,而是以元始天尊与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。《隋书.经籍志》:“道经者,云有元始天尊,生于太元之先,禀自然之气,冲虚凝远,莫知其极……以为天尊之体,常存不灭,每至天地初开,或在玉京之上,或在穷桑之野,授以秘道,谓之开劫度人。所度皆诸天仙上品,有太上老君”,《大道论》:“老君乃师事太上玉晨大道君。又大道君与五亿天主、亿万圣君,师元始天尊”,太上老君成了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的弟子。从道教发展史看,太上老君不是元始天尊的化身,相反,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化身。由此可以看出,一气化三清既表述了道的延续、演化和形成,又隐含了道教的派系争斗之实。

一气化三清有佛道相争、相互交流、相互融合的影子,南宋大儒朱熹认为:道家之学,出於老子。其所谓“三清”,盖仿释氏“三身”而为之尔。佛氏所谓“三身”,法身者,释迦之本性也;报身者,释迦之德业也;肉身者,释迦之真身,而实有之人也。今之宗其教者,遂分为三像而骈列之,则既失其指矣。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为,遂尊老子为三清,元始天尊,太上道君,太上老君。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。悖戾僣逆,莫此为甚!

三清天尊的形成还与佛教的“三乘”判教思想有关。判教是根据义理浅深、说时先后等,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,加以剖析类别,以明说意之所在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为佛教三乘。声闻乘,又云小乘,速则三生,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,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,而悟四谛之理,以证阿罗汉者。缘觉乘,又云中乘、辟支佛乘,速则四生,迟则百劫间修空法,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,感飞花落叶之外缘,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,以证辟支佛果者;菩萨乘,又云大乘,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,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,以证无上菩提者。南朝至隋唐,上清派借鉴佛教“三乘”判教思想,确立了洞真上清经、洞玄灵宝经、洞神三皇经与大乘、中乘、小乘的对应关系,元始天尊(天宝君)、太上道君(灵宝君)、太上老君(神宝君)各说圣道(洞真上清经)、真道(洞玄灵宝经)、仙道(洞神三皇经)。仙道是道教修行的初级阶段,是小乘初法;真道又进一步,是中乘中法;圣道则宣说道教的极致,是大乘上法。佛教有个三宝佛,道教就弄了个三清。

魏晋上清派陶弘景写的《真灵位业图》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,神仙分为七个等级,每个等级设一中位,有一个神仙主持,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,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。而灵宝派奉灵宝天尊为最高神,天师道则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,三派各行其是,在最高神问题上彼此不完全认同。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,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统一的最高尊神三清,即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。三清神的出现,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最终定型。

老君修得气分身,一体玄功各扬名;同拜鸿钧修道德,原是一气化三清。这是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里的描述,也算是对一气化三身的一种总结。
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