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观沧海》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四言乐府诗。根据史料记载,汉献帝建安十二年(207年)八月,曹操奇袭鸟桓,取得胜利。在班师回朝的途中,登上今天河北省境内的碣石山,远观沧海,不禁感慨万千,即兴写了这首诗。这首诗描写了碣石山的秋景和大海的壮观,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。
观沧海
东汉 曹操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诗句译文
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,来观赏苍茫的大海。
海水多么宽阔浩荡,海中山岛罗列,高耸挺立。
周围树木葱茏,花草丰茂。
萧瑟的风声传来,草木动摇,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。
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,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。
银河里的灿烂群星,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。
啊,庆幸得很!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。
字词注释
(1)临:登上,有游览的意思。
(2)碣(jié)石:山名,在今河北昌黎西北。
(3)沧:通“苍”,青绿色。
(4)海:即大海,渤海。
(5)何:多么。
(6)澹澹(dàn):水波摇动的样子。
(7)竦峙(sǒng zhì):指山势挺拔耸立。竦 ,高起。峙,挺立。
(8)萧瑟: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。
(9)洪波:汹涌澎湃的波浪。
(10)日月:太阳和月亮。
(11)若:如同,好像是。
(12)星汉:银河,天河。
(13)幸:庆幸。
(14)甚:非常。
(15)至:极点。
(16)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:乐府歌结束用语,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。意为太值得庆幸了!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。
创作背景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军阀逐鹿中原。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逐渐强盛,时常南下攻城略地,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。建安十一年(206 年),乌桓攻破幽州,俘虏汉民十余万户。同年,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,屡次骚扰边境。
为摆脱被动局面,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,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。在田畴的指引下,巧用计策,大约在当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,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,基本平定了乌桓。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,为次年挥戈南下、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奠定了基础。
曹操在凯旋途中,经过秦皇岛的碣石山时登上山顶,眺望大海。此时正值秋风萧瑟,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,他心潮澎湃,感慨万千,遂写下了《观沧海》这首诗。诗中既描绘了大海的宏伟景象,如“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”,又展现了曹操自己的宏伟抱负、阔大胸襟,如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,表达了他立志统一国家、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。
诗人生平介绍
曹操(155年-220年3月15日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一说本姓夏侯,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此外,他知兵法,工书法,擅诗歌。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,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,开建安文学之风。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。建安文学,是指中国古代建安时期的文学,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(239年)(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)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品,故后世称建安文学,也称建安风骨。建安风骨,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(曹操、曹丕、曹植),建安七子(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干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)和蔡琰等。曹操著有《魏武帝集》,已佚失,今人辑有《曹操集》。主要作品有观沧海、龟虽寿、述志令、蒿里行、孟德新书、孙子略解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