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,因为对医疗知识了解较薄弱,所以他们可能经常会相信一些“口口相传”的治病方法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偏方”。
但是临床并不建议患者随意停药,擅自尝试一些“民间方法”,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情况。就拿民间很多人都在传的吃白萝卜能降血糖的事情来说,很多人就是因为看到有相关报道中提到过,白萝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“芥子油”成分,因为其有活血化瘀、促进脂肪代谢的功效,所以很多人就“下意识”认为可以它也可以帮助降糖,也就有了“吃白萝卜可以降血糖”的传闻。
可事实上,截至目前仍没有哪一项研究证据可以证明白萝卜有降糖作用,所以临床中还是建议患者不要轻信“传言”,遵医嘱用药,积极配合医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。
同时,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远离以下两类食物,以免造成血糖异常波动:
首先,糖尿病患者要远离葡萄干。
酸甜可口的葡萄干一直深受我国很多人的喜爱,不仅其中的酸性物质能帮助开胃促消化,而且还富含钾、铁、钙等丰富的微量元素,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。
但是就是这样常见又可口的“小零食”,却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这主要是因为葡萄自身就属于高糖食物,其在被晒干、脱水被制作成葡萄干后,其中的糖分被浓缩,糖分含量相对更高。如果糖尿病患者食用可能会导致血糖异常升高。
其次,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。
根据相关调查显示,人们在喝酒会,其酒精会对胰岛造成一定的刺激,造成胰岛素分泌异常(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唯一的可以降血糖的激素),进而引起血糖升高。
同时,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,长期的高糖会导是肾脏负担加重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肾脏的代谢功能,如果在此基础上又有着长期饮酒的习惯,其酒精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,这意味着肾脏无法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,从而加重了肾脏负担。
所以临床中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科学用药,健康饮食。同时,也要警惕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以下不适情况,一定及时停药,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。
相信大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对“二甲双胍”类药物并不陌生,其是目前世界上首选的降糖药物(美国糖尿病协会认为,正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终生服用二甲双胍)。
它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,进而帮助降低患者的血糖情况。虽然二甲双胍药物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线药物,但也要提醒患者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,如果你真的在用药后出现了以下不适症状,千万别犹豫,请立即停药,并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1、胃肠道反应
根据目前临床的用药反馈来看,胃肠道反应是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(因为二甲双胍打开了开钙通道,使钙内流增加,而钙离子又是胃肠道蠕动的主要动力,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)。
主要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一般对于用药时间较长、胃肠道症状较轻的患者的来说,可以适当观察情况,不适反应多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;
可是对于哪些初次用药,反应较大的患者来说,还是要第一时间停药,并及时向医生说明情况,遵医嘱改变用药量或更换其他降糖药。
2、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
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想“不就是缺维生素嘛,只要是血糖控制的稳定,其他都是小问题”。
可事实上,维生素B12对人体还是非常重要的(服用而二甲双胍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),因为患者缺乏维生素B12可能会诱发贫血、感染、手脚麻木、记忆力降低等血液、神经系统症状,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就诊,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。
胰岛素也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,尤其是对于部分口服降糖药效果的不加的患者来说,就需要依靠注射胰岛素降血糖。
但就目前来说,市面上的胰岛素有很多种,其中包括短效(R)、中效(N)、预混胰岛素类似物(30、25、40、50)等不同类型。
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,如果你注射的是有“30”字样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,在注射时要注意哪些问题。
第一、要注意外包装上的剂量,切不可随意更换。
上面我们说了预混胰岛素有多种不同的剂量,其数字代表着速效胰岛素的占比(%),仔细观察就可以在外包装上看到其标注的字样。
就比如有着患者需要注射门冬胰岛素30,而随意更换到门冬胰岛素50,其注射后就可能出现低血糖,引起心慌、头晕等不适症状,严重者还可能晕厥甚至休克。
第二、不可随意改变种类。目前市面上的胰岛素品牌繁多,如果在购买时无意改变了胰岛素品类,可能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。
就拿诺和灵30r与门冬胰岛素30来说,二者外均属于预混胰岛素,但是因为作用机制和用药时间的不同,效果也会有明显差距。
如果需要注射门冬胰岛素30的患者错误注射了诺和灵30r,可能会因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,而无法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,进而引起一些不适症状的出现。
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畴,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、努力的。
临床医生还是建议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能够积极配合用药、注意饮食、定期体检,增强自我管理意识,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几率。